English

上海拆除“文化围墙”加速引进文化人才

1999-08-20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

本报上海8月19日电上海引进文化人才步子越走越宽。今天,活跃于上海舞台、银幕、荧屏和文坛的由全国各地引进的优秀人才,占了相当比例。

时下正火爆上海滩的新版越剧《红楼梦》,有3个不同流派的演出组合。而饰演男女主角的6名演员,有5名是从浙江引进的。在上海京剧院,现代京剧《一方净土》正在紧张排练。这是一出讴歌我国缉毒战线勇士的现代新戏,5名主要角色全部由来自山东、湖南、江苏的演员担任。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电视剧《婆婆、媳妇和小姑》是安徽作家鲁书潮和王丽萍创作的。不久前,这对夫妇也被调入上海广电局艺术研究所。

随着上海博物馆、上海图书馆、上海大剧院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的建成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一直将出人、出戏,将上海建成一流的全国演出中心、文化人才交流中心作为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。于是,拆除文化围墙,向全国征集优秀剧本,引进各地文化人才,已成为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。为之,上海文化、广电等系统相继成立人才交流中心。为统筹全系统人才交流工作,上海市委宣传部也于3年前成立人才交流中心。1997年夏季,上海通过人才市场公开向全国招聘各类文化专业人才,在全国引起震动。

自从80年代上海引进作家叶辛、陆星儿、越剧演员钱惠丽、单仰萍、王志萍、歌剧演员魏松等人以后,90年代引进的人才更多。他们中有京剧演员尚长荣、何澍、陈少云、李军、徐孟珂,歌唱演员贺继红、杨小勇,张鸣杰、于春燕,评弹演员周红、濮继东、徐海燕,美术人才王兆荣、马宏道,淮剧演员梁伟平,戏剧导演郭小男,还有节目主持人叶蓉、倪琳、董卿等等。仅上海市文化局,1991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就有143名。这些人才来自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北、黑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、重庆、内蒙古、山东等省市区。

人才引进后,不是束之高阁,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和学习机会。著名京剧演员尚长荣落户上海后,先后在《曹操与杨修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李尔王》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,并且获得梅花奖、白玉兰奖等奖项。郭小男从哈尔滨调来上海后,成功导演了淮剧《金龙与蜉游》,接着又被浙江借去导演越剧《孔乙己》,现正在上海昆剧团导演全本昆剧《牡丹亭》。被引进的人才大多反映,上海文化环境好,有发展前途。

在引进人才的同时,上海还采取以戏借用各地演职员的方法,提高演出质量。

显然,文化人才的引进,丰富和活跃了上海的文化舞台,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。上海京剧院今年同时排演3台京剧大戏,其中2台入选北京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。如果没有一批优秀京剧演员的引进,上海京剧院不可能有如此繁荣的景象。今天,在上海越剧、淮剧、评弹等剧种挑大梁的也都是从外地引进的人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